应用详情: 1986年,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古墓葬里首次出土了骨笛。当时的人们用丹顶鹤等禽类尺骨为材料,截去两端关节,取中间一段直骨,钻上两个至八个孔洞,制成了音阶准确的乐器。2001年,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、演奏家刘正国第一次举起骨笛,吹响了八九千年前的声音。
1979年12月,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,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,实现小康水平。。
-----主要功能------
萧兴华说,衡量音乐文化的标志,是音阶的形成。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四声音阶,主要用在劳动号子上。为了用声音表达更复杂的情绪,人类将四声音阶发展成五声音阶,音乐文明由此翻入新的一页。而贾湖骨笛的测音结果表明,它已经能奏出完整和相当准确的五声音阶。可以说,在贾湖遗址的年代,居住在中原的先民早早地进入了音乐文明时期。 贾湖遗址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露出端倪,舞阳县文化馆文物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时,经常在沟坎、井壁上发现红烧土、红陶片等遗存。70年代中期一场大洪水,将贾湖村的房子冲得只剩一间,重修护庄堤时,石器和陶器不断出土,再次引起朱帜的注意,他向河南省文物局作了汇报。~
------创新亮点----
在世界范围内,多个大洲的远古先民各自都发明了骨笛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笛,可以追溯至近4万年前。2008年,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团队在德国西南部Hohlefels遗址的岩洞中发现了一根约3.5万年前的骨笛,原材料为秃鹫翅骨,长约22厘米,有5个按孔。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出土过22根距今约3万年前的鹿骨骨笛,奥地利也发现了1.9万年前驯鹿胫骨制成的骨笛。一些考古学者认为,骨笛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。~
《他的红唇生活未删减》 他说,从世界范围来看,中国现代化道路打破了三大迷思:第一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“玻璃天花板”。第二是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现代化的迷思。第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强现代化过程中的“国强必霸”悖论。